首页 > 最新播报

2023智库观中国创新发展论坛在京举办云会议

发布时间:2023-01-16 17:42:5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刘章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自2013年在上海设立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到今天全国一共设立了21个自贸试验区及海南自由贸易港。经过近10年的创新发展,中国自贸试验区在积聚全球优质要素资源、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培育创新能力和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积累了广泛经验,已经具备提质增效、实施提升战略的基础和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1月16日,由国声智库、中国商业史学会、《智慧中国》杂志社、中央财经大学中外经济比较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当代世界信息科技研究院承办的“2023智库观中国创新发展论坛”云会议在京举办。会议聚焦全国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围绕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数字经济、人才培养、金融服务等议题展开交流研讨,为自贸试验区提质增效、推动中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建言献策。

  发挥自贸试验区示范引领作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站在2023年的开端,在疫情、地缘政治冲突、供应链受阻以及高通胀等多重挑战冲击下,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仍不乐观。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将更多目光投向了中国,期待回稳向上的中国经济给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更多动能、提供强大支撑。中国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坚定了国际机构、世界500强企业等深耕中国市场、扩大投资兴业的信心。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前9个月,中国吸收外资规模就达到1万亿元;前11个月,突破1.15万亿元,超过2021年全年水平。而这其中,自贸试验区发挥对外开放“试验田”作用,以不到全国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17.3%的进出口额,吸收外资占到全国的18.5%。自贸试验区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为稳外贸、稳外资做出重要贡献。

  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近10年来,21个自贸试验区发挥各自不同区位优势,在试验中积累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的制度创新经验,创新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据国声智库课题组调研,21个自贸试验区已向全国复制推广278项制度创新成果。2018年,海南自贸港建设启动,迄今已经推出12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例如,在贸易便利性方面,推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在外商投资领域,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出台负面清单制度并在全国铺开,外商投资管理实现历史性变革;在跨境服务贸易领域,发布我国首个国家层面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标志着我国服务贸易管理方式取得重大突破。

  培育发展世界级产业集群是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先机的必然选择。当前,自贸试验区对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各自贸试验区依托制度创新优势,持续培育和打造现代物流、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光电信息等产业集群,探索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路径、经验,为我国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着力于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让先进制造业成为临港新片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到“十四五”末,临港新片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将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速25%,形成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集成电路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国际港务区创新“物流+贸易+产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动中欧班列长安号、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一带一路”临港产业园,打造区域总部中心、贸易及丝路电商中心、制造中心。2022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量首次突破4600列,达到4639列,累计开行16054列,运送运输货物411.7万吨,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三项核心指标位居全国第一。18条“+西欧”集结线路直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等国内主要货源地,越来越多的外国商品也搭乘中欧班列来到国内,满足了人们的多元消费需求,成为广大群众购物的新选择。

  会议认为,快速发展的中国自由贸易迫切需要适合国情的科学的自由贸易理论作指导,开展自由贸易理论和实践研究,为自由贸易发展及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国声智库长期支持服务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成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与创新驱动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自由贸易试验区与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等课题组,组织专家赴上海、北京、深圳、西安等地自贸试验区相关区域开展实地调研、战略合作,为各地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提供政策咨询、人才服务及基金赋能。国声智库与丝绸之路智库共同体主导推出的智库观中国创新发展工程设置“观自贸”服务领域,通过全面构建“智慧科学产业生态链”,为各地自贸试验区产业振兴、区域经济发展不断助力。1月8日,中国商业史学会自由贸易专业委员会在海南大学成立,将为建设中国特色海南自由贸易港提供智力支持,为组织和带动中国自由贸易实践和理论研究贡献力量。

  会议指出,“十四五”是中国新发展格局建设的重要时期,自贸试验区将成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纽带和载体。在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将满10年之际,“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给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新型智库作为咨政服务组织,应围绕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需求,主动开展决策研究和评估,全面参与下一阶段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并根据各自贸试验区的优势、特色以及重点领域提出系统、科学的决策建议,高质量服务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实施,辐射引领全国高水平对外开放。

  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引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

  数字经济作为当下最活跃的经济形态,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的版图。中国数字经济呈现蓬勃发展之势,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为7.1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党中央提出“不断做强做优做大中国数字经济”,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也为自贸试验区改革带来新机遇。在数字经济由大到强升级的关键时刻,承担国家使命的自贸试验区更应该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以制度创新推动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提升,勇于成为中国数字经济的引领者,为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贡献自贸经验和方案。

  数字经济是北京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北京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将建设数字经济试验区作为重点试验任务,提出了创新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包括探索数字贸易发展规则、应用区块链等技术打造便捷通关模式,以及数字版权交易等方面具体举措。2022年,北京在数字经济领域取得颇多成就。推动出台数字经济促进条例,落实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实施方案,发布国内首个数字人产业政策,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成立全国首个数据资产登记中心,发布第一批新基建新技术新产品清单,深入推进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左右。

  2023年,北京将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速目标安排在6.5%左右。与会专家建议,北京自贸试验区应用好数据这个最新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以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为抓手,更大力度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聚焦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提升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能级,持续推进大信息产业、医药健康、科技服务三大重点产业发展,着力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引领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创新策源地和数字经济制度创新引领区。支持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和成果转化示范区,构建集成电路、高端显示、信创等数字经济各细分领域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生态,打造北京“两区”建设的“亦庄样板”。推动北京数字贸易港建设,开展数据基础制度先行示范,提升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能级。

  数据要素价值释放与新一轮技术革命为海南自贸港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建设智慧海南。《智慧海南总体方案(2020-2025年)》提出,着力增强国际化通信服务能力、健全智慧海南体系架构、提升社会智能化治理水平、创新国际一流高端服务体验、培育壮大外向型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近年来,海南数字经济发展取得重要成果。2020年,数字经济成为海南千亿级产业;2021年,全省互联网产业年产值突破1600亿元,物联网、电子商务、数字贸易等产业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医院等新业态创新发展。2021年,大唐西市集团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等单位共同推出了线上海南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旨在打造集艺术品“中央商务中心、鉴定中心、评估中心、溯源中心、金融中心、大数据中心、知识产权中心、仲裁中心、物流仓储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将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品海南交易指数和国际文化贸易基地、国际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陕西依托区位优势和丰厚创新资源,大力实施数字陕西战略,去年先后出台《陕西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陕西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半导体、大数据及其关联产业规模已分别位列全国第四位和第九位。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高新区充分释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势能,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高质量建设丝路科学城、丝路软件城,打造“数字丝路明珠”。近日,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成为继北京、上海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后,第四个获批建设“双中心”的城市,丝路科学城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唯一“双中心”核心承载区,推动陕西科技创新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2023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数字经济牵引力。这对数字经济提出了新要求:加快推进大数据、软件信息服务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8%。与会专家建议,锚定数字经济发展目标,陕西应以建设“双中心”为新起点,以丝路科学城为核心承载区,聚焦打造“科学、科创、产业、服务”四大圈层,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全链条创新体系,进一步打开数字经济发展新空间,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数字经济成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会议指出,近年来,国声智库紧抓数据这个关键要素,创新“新型智库+大数据”融合发展,有效实现智库学术资源、智库界平台与数字技术、数据服务、战略传播优势互补,为各地自贸试验区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提供智力支撑。国声智库和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 《智慧中国》杂志社共建大数据中心、智慧中国大数据产业重点实验室,大力建设示范基地。联合举办首届“数字工匠”全国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创新大赛。推动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管理委员会、西安人才综合服务港建设“自贸人才交流基地”,促进国家文博文旅数字应用重点创新实验室“文博文旅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助力西部地区培养产业亟需的数字人才、自贸人才、文博文旅人才。建设智库型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搭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聚焦战略前沿领域,构建多元化应用场景,发展全链条知识产权服务,为创新主体提供新型集成化知识产权解决方案,培育壮大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面向未来,国声智库将始终支持赋能数字经济发展,以大数据产业作为贯彻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重要抓手,推动自贸试验区数字化改革创新,同时加快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为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为我国深入参与国际数字经济规则制定提供重要的实践支撑。

  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会议指出,近10年来,各地自贸试验区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出发点,以金融制度创新为核心,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体现在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对外开放稳步推进,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增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不断完善,不仅有利于支持我国金融高水平改革开放,也有力助推了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在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各自贸试验区围绕跨境融资、融资租赁、航运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中小企业融资、金融科技等多个领域实现多项金融创新突破,提高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上海自贸试验区自挂牌以来,已发布11批共计160个金融创新案例,涉及金融开放创新、金融市场创新、跨境金融服务优化、金融扶持重点产业、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金融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具有首创性、标杆性、可借鉴性的重要创新成果,先后得到全国推广。深圳前海是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也是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创新试验区。近年来,前海紧抓《前海方案》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落地了一系列金融创新政策举措,在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便利化等领域先行先试,率先落地多个“首批”,成为金融业对外开放、改革创新“领跑者”,贡献了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前海模式”。海南深入落实海南自贸港金融开放试点政策,于2020年11月率先在海南自贸港启动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特色应用场景不断拓展,试点取得良好社会效果。截至2022年11月,海南全省支持数字人民币商户24.9万个,累计流通金额55.2亿元,是2021年底的4.3倍。

  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国际化、便利化发展是北京“两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北京自贸试验区在金融业扩大开放方面积极创新,在自贸试验区内建立数字金融系统与数字货币试验区,并加快完善适合金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建立和完善金融科技的实际场景。在2022年服贸会期间,由中国商业史学会、国声智库、当代世界信息科技研究院和北京国声丝路国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发起共建的“智投中国”创新赋能平台在北京正式启动。平台聚焦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通过深入开展数字金融、绿色金融、创新金融、知识产权金融和资产管理等服务板块,致力于充分发挥北京金融禀赋资源优势,全力打造“智投中国”开放创新的战略对接平台、投资合作的交流平台和金融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枢纽平台,支持和培育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自贸试验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成长壮大,为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