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声音

郭冬生:“家庭成长计划”在漳县 让光照进困境儿童书房

发布时间:2022-01-11 11:15:1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郭冬生 | 责任编辑:胡俊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民族的未来。为困境儿童营造良好成长环境,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全国妇联所属中国妇基会“家庭成长计划”公益慈善项目,像一道明亮的光,照进每个受助儿童曾经昏暗的书房。

“家庭成长计划”在漳县

我在甘肃省定西市漳县挂职期间,在全国妇联党组和漳县县委领导下,组织实施了“家庭成长计划”项目并初见成效。2021年12月30日,应邀在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妇基会”)项目总结推进会上作了分享。此将发言材料整理发布如后,供同行们参考。

一、漳县落实“家庭成长计划”实践

漳县“家庭成长计划”于2020年6月启动。当时全县已实现脱贫摘帽,正向推进乡村振兴过渡。因此,我们把该项目作为贯彻落实“三注重”精神的抓手,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举措,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行动。一方面,我们严格按照妇基会要求组织项目实施,书房改造、集体活动、入户陪伴(至少10次)等环节一个不少。另一方面,我们依托该项目有序推进“三注重”贯彻落实,呈现漳县项目实施特色。可以归纳为四点:

一是党政群团齐抓共推“三注重”。在县委书记、县长支持下,我召集团县委、县妇联、县教育局、县扶贫办和大草滩镇主要领导,一起谋划推进“三注重”行动和“家庭成长计划”项目,建立了党政群团齐抓、县乡村三级共推机制。我们的活动都在双休日进行。除入户陪伴外,县有关部门负责人、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全镇各村一把手和妇联主席、学区校长都需参与。

二是在“三注重”整体部署中落实项目。在我包抓的大草滩镇组织开展了系列“三注重”推进行动(包括乡村家庭建设大讲堂、家校社协同育人座谈会、家长学校挂牌授牌仪式等),为实施“家庭成长计划”项目营造良好氛围。项目实施由团县委唱主角。“乡村家庭建设大讲堂”第一讲由我畅谈学习领会“三注重”重要论述精神心得,也是一次动员会议。后面的讲座请县内外专家作报告,重在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

三是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在我倡议推动下,漳县大草滩镇陆续建起了5所家长学校,实现全镇中小学家庭学校全覆盖。为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借家长学校挂牌时机,我们召开了2场家校社协同育人座谈会。第一场座谈会,专程把其他乡镇两位励志的家长代表请到大草滩镇介绍经验,让家长们感悟听得懂、学得来的“育儿经”。

四是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广。县妇联、团县委结合落实年度工作计划,把大草滩镇推进“三注重”行动和实施“家庭成长计划”的作法经验,陆续向其它乡镇和多所学校推广。有的镇村结合“最美家庭”“美丽庭院”创建,也开展了“三注重”重要论述精神学习宣讲。

根据项目组开展的问卷和访谈调查结果,漳县推进“三注重”行动和实施“家庭成长计划”项目,改善了受助儿童的家庭学习环境,改变了受助儿童的心理发展状态,强化了家长的教育责任意识,提高了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营造了家庭、学校、社区协同育人的氛围,形成了党政群团齐抓共推家庭建设的局面,积极效应初步得到显现。

二、实施“家庭成长计划”面临的困难

1.志愿者素质与项目要求不尽适应。该项目对志愿者有教育学、儿童心理、社会工作等专业性要求,有些志愿者缺少相关知识,加上项目周期较短,难以迅速得心应手。

2.有些孩子教育陪伴的效果尚不明显。困境儿童比一般家庭的孩子成长更缓慢,其健全人格形成和学业进步,都需要更持久更有力的帮扶,一年的陪伴稍嫌不足。

3.受助儿童家长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例如,大草滩镇10个受助孩子的家长,初中毕业2人、肄业1人,小学肄业4人,文盲3人。这对项目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都会有不利影响。

4.一对一的入户陪伴模式存在局限。受助儿童居住分散,有的交通不便,这样志愿者入户交通成本、时间耗费就会增多,相应地项目经费就不够用。


三、完善“家庭成长计划”项目建议

一要加大对志愿者的培训与激励力度。建议对志愿者加强项目实施前的专题培训,组织过程中和实施后的适时交流,并对优秀志愿者进行表彰和奖励。

二要开展受助儿童及家庭跟踪调查。这既有利于总结改进项目工作,也为宣传推广积累更丰富的素材。

三要谋划持续性的关爱和帮扶措施。对受助儿童宜“扶上马、送一程”,巩固拓展帮扶成果,助他们成长、圆梦。

四要探索更有效率的教育陪伴模式。例如,组织各地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寒暑假对困境儿童进行集中陪伴,与孩子们同吃同住同乐,如此效果可能更好。

感谢全国妇联和中国妇基会对漳县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的关爱、帮扶!

感谢漳县一同推进“三注重”“家庭成长计划”的各位领导和志愿者!

本文作者:郭冬生,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华女子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教授),甘肃省定西市漳县原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中国网启明中国文化促进平台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