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案例展播

产业扶贫与少数民族社区发展 —— 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的实践

发布时间:2021-12-29 17:33:19 |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 作者: | 责任编辑:

摘要

长期以来,贫困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也一直致力于探索减贫的有效方法和途径。2011年5月,国家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此为标志,中国扶贫开发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其扶贫工作一直深受重视。自开展“产业扶贫项目”以来,美姑县政府主动作为,积极调整农业产业模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调整采用政府主导的“试点+逐步推广”的方式,培养和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形成特色产品,并通过技术培训,向农民教授作物新品种的种植技术,力图将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以保证项目的实施效果。在各方的协调配合下,美姑县产业扶贫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特色效益种植业量增质优,马铃薯、苦荞两大传统特色产业实现了大幅增产创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全县四畜(美姑山羊、岩鹰鸡、牛、乌金猪)存栏和出栏率均有提升,2010年实现了农民人均畜牧业新增纯收入60元;林业产业建设的不断推进,全县核桃、花椒等经济林产量和产值提高,农民人均林业增加。美姑县所取得的成绩,显示了产业扶贫项目在民族地区扶贫工作中的有效性,为其他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扶贫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背景

由于社会历史、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劳动力素质等多种原因,美姑县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的问题特别突出,是“久扶不脱贫”的一个典型。1984年美姑县被确定为省级重点贫困县,1988年被列为国家扶贫重点开发工作重点县。美姑县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在过去近30年的时间里取得很大的成效,但该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特殊性的矛盾依然存在,扶贫攻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据统计,2010年,美姑县有人口22万人,其中有贫困人口6万多人,近1100户。可见,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此外,美姑县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最大瓶颈,特别是道路交通建设滞后和水利工程薄弱,极大地制约着地方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正如2010年当地的政府工作报告所言:“治穷、治病、治毒仍是今后美姑政府工作中的首要任务。”

1952年4月30日,美姑县成立,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一个建县多年的县,美姑县政府发展已然比较成熟。其下设县政府办公室、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审计局等多个部门,政府设置体系较为完善。其中,涉及本案例的主要有:(1)负责扶贫专项资金的筹措、计划分配、项目立项、论证和审批;会同有关部门审核扶贫信贷项目和外资扶贫项目及其他扶贫项目;负责对财政扶贫资金、老区建设资金使用及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和督办落实,并组织年度绩效考评;负责扶贫开发项目库的建立;(2)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加强农产品产需调控,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总量平衡、结构合理;加强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安全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产业,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3)畜牧局:主要负责推广畜禽优良品种和畜禽繁育、饲养新技术;合理配置、保护和管理畜牧业资源,指导畜牧业发展。地方优良畜禽品种美姑山羊和岩鹰鸡这两大品牌目前正处于国家有机食品的认证过程中;(4)其他部门:其它部门相互协调、配合。

项目实施

1.先试点,再逐步推广

美姑县的产业扶贫主要是以其优势产业为基础,通过试点试验,然后将从实际经验中积累的好的做法在全县推广。种植业方面,美姑县是凉山州东部马铃薯生产基地大县和苦荞麦生产基地大县,为充分利用好这两大传统特色产业优势,美姑县坚持以点带片、以片促面、规模种植,加快推进基地建设。目前,美姑县苦荞正处于试点阶段,苦荞新品种基地今年开展了300多亩。根据美姑县“十二五”产业规划,在2015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要推广到18万亩,苦荞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建成核桃50万亩、花椒5万亩、白杨10万亩。畜牧业方面,近年来美姑县落实了凉山州州政府关于开展现代畜牧业试点工作的安排部署,制定了“稳定发展养殖业、积极发展养鸡业、突出发展养羊业”的畜牧业发展总体思路,以标准化、规模化、良种化、产业化为建设重点。今年美姑山羊养殖户预计推广85户,计划到2015年,稳定饲养美姑山羊20万只。

2.整合资金,集中投入

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美姑县的扶贫开发事业在资金和政策上一直获得国家和上级较为有利的支持和投入。正如“凉山州十一五期间产业化项目投入情况”所体现的,2006—2010年该州共扶持美姑县产业化项目9个,投入资金668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28万元,两项资金240万元。用于马铃薯、苦荞、燕麦等种植业568万元,山羊养殖业100万元。但是,由于贫困人口多,贫穷区域广,扶贫工作难度大,因而对资金的需求也非常大,远远超过现有资源。通常而言,扶贫资源集中投放是民族贫困地区基于现实的一种普遍选择。就美姑县而言,进行扶贫产业项目试点的地区,往往就是各种扶贫资源倾斜的地区。以马铃薯种植为例,2010年以前,美姑县由于享受不了上级产业项目的资金配套,其马铃薯种植的补贴只有“原种补贴”和“良种补贴”两种方式,总共150万元,这无法满足产业规模的升级,并且这两种补贴是直接投放给给个种植户,并不能集中使用。面对这样的情况,2010年美姑农科局将这笔补贴资金留下,并从县财政又争取150多万元的资金,来集中进行大规模马铃薯优良品种的培育工作。最终确定6个乡10个村作为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

美姑县苦荞种植

3.政府主动作为,积极调整农业产业模式

当前,美姑县所实施的各种产业扶贫项目都是采取了以政府为主导、农户参与的模式,政府对扶贫工作有着绝对的主导权。美姑县政府对产业扶贫模式的开发也予以高度支持。“十一五”期间,美姑县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注重引导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努力推动农产品生产的基地化、产业化建设,坚持面向市场,依靠投入和科技,调整产业结构,突出地域特色,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基地建设,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基础,促进农业产业化科学发展,取得了优异成绩。

4.立足当地实际,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特色农产品是美姑县的主要优势之一,其中,美姑农业无公害绿色产品主要为苦荞麦、芸豆,现在正进行产业开发。畜牧业创出特色优质品牌的产品为岩鹰鸡、乌金猪和美姑山羊,其中美姑山羊获得地理标志的认证。林业方面,核桃与花椒是特色产品,并为当地居民带来较大的经济收益。根据美姑县自身农业发展结构及社会发展状况,美姑县开展的产业扶贫项目主要有马铃薯、苦荞、美姑山羊、美姑岩鹰鸡、“三棵树”(核桃、花椒、白杨)等种养项目。在“十一五”期间,美姑县建成了二半山以上地区为主的苦荞麦生产基地,以柳洪、乐约两乡为主的脐橙生产基地;以牛牛坝、九口、洛俄依甘、拉木阿觉等乡为主的烤烟生产基地;以并叶特西乡为中心的莲花白生产基地。目前,全县初步形成了高山荞麦和马铃薯区,二半山玉米、马铃薯、荞麦区,低山良种杂交玉米、水稻、小麦种植区,县城、乡(镇)附近蔬菜生产区等4个区域。同时,美姑县也充分发挥其固有的发展畜牧业的传统优势。目前,美姑县从事畜牧的农户达80%,几乎都是半农半牧,二半山以上草原几乎全靠畜牧,采用放羊的方式。

5.传授新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

积极向传统农业社区推广现代农业知识,以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产业扶贫工作改造传统农业的普遍方式,虽然从美姑县的实际情况看来,这种方式的实际效果也许并不理想,但是当地政府为之所做的努力是不能忽视的。由于生产条件的变更以及新的产品的引进,对生产技术有了新的要求,要保证新的生产产品的质量与效果,将现代农业技术与本土传统生产经验相结合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美姑县,将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生产方式相结合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美姑县对化肥提供了补助;第二、美姑县当地政府一直在积极向农民教授作物新品种的种植技术;第三、美姑县推广美姑山羊养殖技术。

美姑县黑山羊养殖

美姑县岩鹰鸡养殖

成效

1.农民收入增加,经济发展加快

2010年以来,美姑县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美姑县财政收入才首次突破一个亿,当地人均纯收入2522元。2012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26亿元,增长9.3%;公共财政总收入1.62亿元,增长13.6%,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29亿元,增长2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62元,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3981元,增长1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6亿元,增长32.3%。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7亿元,增长4.3%。公共财政总收入1.8亿元,增长3.7%,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4亿元,增长8.5%。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580元,增长13.4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56元,增长1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亿元,增长16.7%。

2.特色效益种植业量增质优

种植业方面,美姑县是凉山州东部马铃薯生产基地大县和苦荞生产基地大县,为充分利用好这两大传统特色产业优势,美姑县坚持以点带片、以片促面、规模种植,加快推进基地建设。“十一五”期间,美姑县共投入资金310万元,实施3.1万亩马铃薯产业化建设,使项目区农民三年人均增收213元,户均增收1065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0年美姑全县马铃薯种植基地建设11.68万亩,总产量19.71万吨,总产值达2.37亿元。鲜薯加工营销4万吨,商品率达20.31%。2010年全县苦荞麦种植基地建设1010亩,其中春荞410亩,秋荞600亩,产量达101吨。蔬菜种植规模也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达9300亩,产量达9177吨,实现新增收入116.1万元。其中莲花白种植规模由2009年1000亩扩大到2010年的4000亩,总产达2万吨,尤以井叶特西乡莲花白种植效益最佳。奶花芸豆种植面积达2万亩,产量达2000吨,实现新增收入150万元。

3.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

近年来,美姑县落实了凉山州州政府关于开展现代畜牧业试点工作的安排部署,制定了“稳定发展养殖业、积极发展养鸡业、突出发展养羊业”的畜牧业发展总体思路,以标准化、规模化、良种化、产业化为建设重点。2010年全县四畜(美姑山羊、岩鹰鸡、牛、乌金猪)存栏和出栏分别达90万头(只)、59.47万头(只),比上年分别增长10.2%、5.6%;家禽存栏132.39万羽,出栏130.48万羽;肉类总产量达3.29万吨。全县畜牧业产值达5.05亿元,农民人均畜牧业新增纯收入60元。

4.林业的产业建设不断推进

美姑县林业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全县森林蓄积达791.7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0.01%。随着林业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和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林业经济在地方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2010年全县核桃、花椒等经济林产量和产值分别达653万斤、6445万元,实现林业总产值1.54亿元,比上年增长10%,农民人均林业新增纯收入50元。“三棵树”产业在美姑的发展优势主要为地理环境适宜、老百姓喜欢、经济效益高。美姑县林业发展以“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为目标,使当地林业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较好,如核桃的根系很发达,保持水土能力很强,既是经济树种又是生态树种,因此,核桃作为当地林业产业发展的重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经验与启示

1.依托现有资源,促进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业转型

产业扶贫项目的设计要贴近民族地区实际,发挥地方优势,促进地方传统生计方式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凸显地方在扶贫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产业扶贫发展必须坚持面向市场,依靠投入和科技,调整地方产业结构,突出本土特色,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基地建设,做大做强产业基础,促进民族地区传统省级方式产业化的科学发展。

2.政府主导,立足现实

在民族产业扶贫过程中,国家政策的倾斜,能够让民族地区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获得更多的资金和技术等支持。同时,在民族地区,政府或者有关扶贫部门担负着扶贫的主要责任,政府享有资金、权利等优势,处于主导地位。当地政府和扶贫部门进一步贯彻和落实政策,并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的对政策进行灵活性运用。只有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更好实现资源统筹整合和合理分配,以保证扶贫重点突出,统筹兼顾。同时,政府站在全局的高度,能够从整体出发,兼顾大局。

3.注重产业扶贫项目资金投入指导政策的完善

资金的合理投放,是产业扶贫项目成功的重要前提。对于广大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资金投入,需要更完善和更具备针对性的政策。由地方政府或主要负责扶贫工作的部门牵头,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在适合当地的产业项目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一地方的产业发展项目可根据情况进行资金统筹,根据地方实际确定产业扶贫项目规模。

4.以提升基层社区民众自我发展能力为扶贫重点目标

民族地区发展产业扶贫,要注重基层社区民众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要突出示范作用,培养产业扶贫带头人。应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产业扶贫中又突出贡献的少数民族群众和干部自强不息、建功立业的优秀事迹。国家不仅要继续坚持给民族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和资金投入,还要号召发达读取广泛对口支援。这种支援除了应有的专项支援民族地区产业扶贫外,更重要的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经营与本土人才的专项支援和专项培养。

5.兼顾项目对给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带来的影响

项目设计中要兼顾到产业扶贫发展可能会对给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带来影响,发展产业扶贫将会对民族地区的传统社会结构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民族地区的产业扶贫项目设计中要更加以人为本,突出民族地区参与的主体性。对于扶贫项目可能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社会结构造成的影响以及带来的变迁,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防范措施。

6.发挥教育、知识在扶贫中的作用

知识就是财富,这不仅是对个人而言适合,对地区乃至国家都是适用的。对民族贫困地区而言,其贫困不仅仅只是物质上的困乏,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精神层面的荒芜,进而导致人的能力的不足。要解决贫困地区积贫积弱的现状,就必须发挥教育、知识在创造物质财富上的作用。对民族地区而言,应注重发展教育,提高当地群众的文化水平,提升其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其脱贫致富的能力;通过各种先进知识、技术的传授,将现代技术运用于实践,与传统生产经验相结合,碰撞出更为科学合理的、符合当地实际的新的生产技术,进而提高生产水平,达到增产创收的目的。